开展互花米草治理后,当地植物在闽江河口湿地生长郁郁葱葱。 通讯员陈铭清拍摄
8月3日(福州日报记者余少林) 2日,记者走进闽江河口国际湿地公园,放眼望去,郁郁葱葱,候鸟有时从芦苇丛中飞上天空。 通过互花米草的管理,湿地生态逐渐恢复。 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湿地保护区管理处利用非候鸟迁飞季节快速推进互花米草管理,累计防治面积达1810亩,完成了年福建省福建省福建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提出的防治任务。 另外,管理处种植红树林、短叶茩苅、海三草等乡土植被800亩,其余75亩的种植任务将于本月完成。
/ S2/]互花米草入侵
水鸟的活动区域缩小
据介绍,为了防洪堤坝,我国从1979年引进互花米草,从1983年到1986年进行了大范围的推广。 以此为起点,互花米草在从南到广西北到辽宁的海岸线上开始了长达40年的疯狂扩张,使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2004年,互花米草出现在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开始逐渐蔓延,入侵之初理发分布,之后迅速发展成块状,最终扩大。
2008年,互花米草在闽江河口湿地疯狂出现,出现在保护区实验区和湿地公园天然保护区,开始侵入缓冲区、核心区鳗鱼滩中游部分区域,水鸟活动区域明显缩小,对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破坏。 区内互花米草入侵面积最高达到3000多亩。
面对互花米草这一入侵物种,湿地保护区积极应对,想方设法进行管理。 从2008年开始,湿地保护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研攻关,寻求较为有效的互花米草去除管理手段。
‘ 将&lsquo分离的库水没法‘ 生物替代法‘ 块状除草等做法都进行了实验,但遗憾的是由于互花米草根系的蔓延和草种传播的繁殖特点,连年治理、连年恢复、治理效率低下、资金不足也影响了治理的推进速度。 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本地植物恢复失地
生态初步恢复[/s2/]
面对困难,面对困难,年福建省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被列入全国第二次试点,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以此为契机,邀请中科院刘兴土院士等相关专家就闽江河口湿地互花米草问题进行了座谈。 专家们展开了热烈的探讨,结合闽江河口多年的研究实践经验,形成了最终意见,制定了最适合闽江河口湿地状况的互花米草去除方案。
上述负责人介绍说,除治方案是保护区互花米草连片侵入区域,使用特制的旋耕机+收割旋耕的物理做法进行除治。 理发块状区域采用人工挖掘方法治理互花米草。 在整治区域,部分光滩供水鸟觅食栖息,剩余区域进行植被恢复,种植红树林、芦苇、短叶草莓、海三草等,丰富植物多样化,进行长期防治。
年湿地保护区在疫源疫情监测点附近区域采用刈割+旋耕方式开展互花米草治理,实施植被恢复,种植秋茄。 经过除治和植被恢复,管理区域内的害草基本清除,秋茄、短叶草莓、芦苇等本土植物生长良好,管理区域生态初步恢复。
这里成为候鸟新的凝聚地和饵料场,涨潮时天鹅、大雁、野鸭等大雁类水鸟休息,退潮时燕鸥、鹬类等水鸟觅食。 游客还可以在海滩栈道的观鸟屋近距离观赏湿地水鸟。 上述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管委会将继续治理互花米草,加快湿地生态恢复。
标题:闽讯:害草败走 候鸟来归 闽江口湿地生态逐渐恢复
地址:http://www.fangcetianxia.cn/xwzx/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