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24字,读完约5分钟
邓丽君
“大红大紫”的李谷一年唱200次以上
20世纪80年代初,广州太平洋视听企业、中国唱片总企业广州分企业和北京百花音响器材厂相继开始生产盒式录音带,现代意义上的内地音像事业从此开始。 那个时候,盒式磁带的售价为5.5元,但大部分工人和职员的月薪在30元到50元之间。
在北京,流行音乐还没有成为乐坛的主流。 李谷一也经常去广州太平洋录磁带。 一首歌的版权是560元,不一次性重复计算。 之后,具体要复印多少? 她没有概念。 她录制了个人专辑的十余版,销量居全国首位。
虽然磁带热播了,但当时录音产品的传递能量远远不及电影媒体。 人们坐在新买的房子的电视机前,听着李谷一,“雪白的羽毛送出深情”、“边泉纯净”、“知音”……为了听李谷一的歌,有些人会看9遍电影。
最多的时候,李谷一年唱200次以上。 在她出演的公演场合,粉丝和现在各方面的“粉丝”相比,也很狂热。 半夜两三点排在第一个身体买票,踩着楼梯跌倒了。 演出结束后,堵在剧场门口等李谷出来,等一两个小时。 在天津公演中,观众滴水不漏,整齐地喊着口号。 “一二三、李谷一,我们爱你”。
为了退场,管弦乐队的医生、其他女演员戴着围巾伪装,吸引视线,让她从后面逃走。 人太多了,警察也来了。 乐队的年轻人拿着电线杆“挡道”,竟然从一点官到厅级干部,一生中第一次遭到电线杆的袭击。
不仅如此,从70年代开始,李谷一的风景可谓前所未有的古人:第一次见到美国总统卡特。 代表中国出演法国的女演员……“指导者一个也没落下,全部看过。 毛主席、周总理、七位副总理、还有几位大将都见过面。 之后是华国锋和邓小平、胡耀邦、江泽民,还有现在的胡锦涛。 ”。
她说:“好汉不提当时的勇”。
无论是“大红大紫”还是“无限风景”,李谷一都认为自己不是“一步登天”。 “”
在湖南花鼓剧场,17岁,应该是贪婪的年龄。 她把闹钟放在枕头下,五点准时起床。 学习毛选,打扫厕所,倒痰桶,练习,然后读毛选,写心得。 一连串的忙碌之后,跟着刚起床的伙伴,再练习一次工作。 晚上彩排和公演结束后,她也会继续工作三次。 只学别人开门的戏,她会师从四位不同风格的老师,为了“在大流派之外掌握一些不同风格的小流派”,可以有“不同的思路和感觉”。
1966年被转移到瑶寨,她当了八年赤脚医生。 背着配备的医药箱,治疗头痛、大脑发热、流感侵袭,她堵在门口给剧团的人吃感冒药。 她自觉清洗花鼓剧团的痰桶和马桶,谁吐痰,她一定会毫不客气地责骂,情节“严重”的会被罚款。
“中央乐团是全国最高的乐府,高不可攀,去月球也比中央管弦乐团容易。 ”。 中央乐团,教授金铁林是她的伯乐,在他的指导下,她连续考试了三年,1974年终于通过了。 “当时,我以唱小常宝和铁梅的角色进入中央管弦乐团。 ”。 在湖南花鼓剧院,她是半个支柱,但对于歌曲,最终半路出家,唱功自然受到质疑。 “我也觉得是洞庭湖的麻雀——我见过几个风浪里的人。 你们瞧不起我。 我给你们唱唱看。 ”
为了将花鼓戏和西洋合唱法的妙招结合在一起,她费了很大劲。 周末当然没有,每天都在钢琴旁练习。 为了张口,李谷一每天打下巴150~200次,打脸颊发炎,不能吃饭,直到嘴巴完全张开。
年轻漂亮,走的是民谣路线,她自然是亲民。 民谣和京剧都能唱,一年后,李谷一为了竞争上海东方管弦乐团“智取威虎山”的小常宝角色,随团访问了澳大利亚。 因为声音甜美,1976年,她被宋成推荐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录制电影《南海长城》的主题曲《永远不能忘记》,一举成名。 从此,她为50多部电影唱了插曲和主题曲,并成为建国后录制电影歌曲的女歌手。
20世纪8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开始突破防线,邓丽君风靡内地,直接影响了内地几代人。 李谷一也真心欣赏邓丽君,说:“我觉得她唱得很好。 我不认为她是颓废的声音。 另外,我不认为她是小资产阶级。 ”。
“她没有对我造成冲击。 没有来大陆。 而且时代也不同了。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那边华侨很多,听她的歌的人可能很多,但内地很少。 我们去广州演出,听着她的歌。 我们组里邓丽君唱得很好。 我们休息的时候,也会说“来邓丽君”。 我也学过她的歌,但是还是学习不好。 不知道她的歌是谁想唱的。 ”。
邓丽君曾在盒子上签名寄给美国时代杂志记者李谷一,有人想在中国组织两个艺术家各唱半场的音乐会,但很遗憾最终无果,斯人去世。
进入“大佬”主题——从《黄色歌女》来到李谷一的50年坎坷
标题:““大红大紫”李谷一 一年要演唱200多场”
地址:http://www.fangcetianxia.cn/fzyl/10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