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成斌展示福建戏剧头盔。 记者朱榕摄影
福州日报记者朱榕实习生林怡
我8岁进入福建剧团学艺,有生之年能完成这件事,作为福建省的戏剧家,我真的很痛快! 昨天上午,在热闹的腰鼓声中,晋安区非遗(福建戏剧)展览馆在寿山乡石牌村乡村大舞台艺术中心成立,发起人、晋安区剧团团长欧成斌终于完成了一个心愿。 欧成斌从艺60多年的闽剧老艺人,他做的事就是让福州人拉开门帘,进入闽剧舞台。
数百件图像实物
揭示福建省幕后的秘密
晋安区非遗展示馆位于石牌村乡村的大舞台上,原是礼堂,中间是舞台和观众席,舞台是剧团平时摆放服装道具、换衣服、休息、化妆的地方,现在辗转于欧成斌。 其中设置了闽剧快速发展简史、文化艺术、知名艺人、剧本、服装道具5个板块、200多张资料照片、450多份文献资料和实物,展示了闽剧的前世今生。
老欧站在舞台上一辈子,又是一颗亲切的心,真为他完成这件事感到高兴。 国家一级演奏家、福建戏剧作曲家郑传熙是欧成斌的老朋友,昨天也来到了现场。
很多老福州都有看闽剧的记忆,很多人小时候就躲到后台,想看普通人变成艺术品的魔法。
在无形展览馆中,躲进后台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除了服装、包头、头屏、挂须、各种兵器等服装道具、幻灯机、舞台灯、鼓风机、雨机、喷雾机等舞美设备外,还有20世纪40年代到现在采用的各种剧箱、茶担、不同年代的磁带唱片、曲谱、戏剧本。 可以说是把一个剧团的所有家当都搬到了展览馆。
为了凑齐这些材料,欧成斌花了很多心血。 可以说翻了剧团的仓库。 也有不少前辈对展览馆的建设提出意见,热心捐赠文献资料和实物。 欧斌说,福建戏剧文化博大精深,有400年的历史,真正的研究需要几年的时间。
福建戏剧的生存历史
为保护火种而奔走
欧成斌今年71岁高龄,8岁学艺,师从武生泰斗陈春轩,可以说是闽剧的生活历史。 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没戏的阶段,见证了闽剧1990年代的辉煌和之后的经济衰退。
70年代,全国只能唱8出样板戏。 当时,闽剧大多用北京话统一演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进入了一段衰退期。 欧成斌回忆说,后来复戏的时候,服装没有马上定型,演员只好把雨鞋做成肥皂鞋,穿雨衣做服装。 1990年接管晋安区福建剧团后,闽剧发展迅速,备受欢迎,一个月最多能演出40场以上,演员工资也空前提高。
遗憾的是,由于没有后继者,观众锐减,福建省戏剧开始走下坡路,剧团也举步维艰。 但是,欧成斌一直在做出各种努力,创办郊区少年班,成立闽剧艺术学校,前后培养了2000多名学生,希望用微薄的力量留住闽剧最后的辉煌。
2006年,闽剧界为一则消息而振奋:闽剧作为地方剧种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政府也加大支持力度,多次注资,邀请福建剧团参加文化惠民演出,戏剧承办。 欧成斌的肩膀越来越有责任感,保存了闽剧的火种,使闽剧与时俱进,在传递中继承了活着的状态。
社会治理功能
让福建省戏剧发挥作用[/s2/]
昨天,在展览馆外,新编的闽剧折子戏在舞台上上演,观众席上不时爆发笑声。
后台是静态的展示,前台是爆炸性的演出现场和生动的继承例子。 静静运转,不仅描绘了闽剧的前世今生,也描绘了未来的新生。
石牌村乡村的大舞台是欧成斌曲线救国的成果。 这也是晋安区探索台湾社区建设经验本土化的试点。 戏剧本来就是鼓励善的功能,新编剧紧扣时事热点,也能为乡村治理、文明乡风建设做出贡献。 欧成斌说,政府购物,村民受益,闽剧也得以传承,这一举三得。
朋友们都很担心欧成斌的身体,但他总是不能休息。 对他来说,闽剧最初是营生,后来是艺人的守护和担当,现在是福州对地方文化的守护。
欧成斌希望利用全国农村社区管理实验区落地晋安区、石牌村的机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解、喜欢福建戏剧,弘扬农村文化,在福建戏剧为国家、社会、人民服务中探索传承的正确道路。
标题:闽讯:老艺人建起非遗展示馆 闽剧后台有啥秘密带你去瞧瞧
地址:http://www.fangcetianxia.cn/xwzx/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