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78字,读完约3分钟

近日,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的"古韵今辉"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福建省建阳区,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盏的深厚底蕴。作为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建盏被誉为"瓷坛明珠",其历史可追溯至五代末期,两宋时期达到艺术巅峰,后逐渐衰落。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保护和传承建盏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建盏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

①追溯建盏源流:从历史遗址到传承人物

后井村,位于建阳区水吉镇,是建盏文化的发源地。在这里,团队成员参观了我国著名窑厂——建窑遗址。在村民的指引下,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村内的“建盏大师园”,有幸与“建窑建盏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吴立勇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建盏的原材料取自建窑遗址边含铁量较高的红土壤。这种土壤对建盏地烧制和最终花纹地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吴老师向团队成员展示传统建盏时说道:“温度的改变是产生不同建盏纹理的重要原因。龙窑的温度大约在1200℃,此时产生的纹路是灰背纹,随着温度的上升,依次会产生茶末、芝麻滴、油滴、鹧鸪、兔毫等纹路。”在后井村,有许多和吴立勇一样的村民,坚持以传统方法制盏,推广建盏文化。

实践团于建窑遗址前合影|摄:涂心睿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吴立勇|摄:陈芃卉

②深入工艺现场:制窑创新与文化价值

为了探寻目前建盏行业的产业发展情况,团队成员来到了位于建阳区塔前路,这里聚集着一批建盏生产公司与个人工作室。实践团拜访了非遗传承人许家有老师的亲传弟子、中欧建盏文化推广大使黎跃龙先生。黎老师在烧制传统建盏的同时,也通过调配不同釉料中的矿物质成分与比例,从而烧制出不同的釉色效果。其制作的作品“银兔毫束口盏”、“赤兔束口盏”依次被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和中国美术馆收藏。

黎跃龙向团队成员介绍建盏|摄:余映月

建盏常见杯型与纹样|摄:陈芃卉

随着新媒体直播平台的不断发展,黎老师也在寻求更多的可能性。目前,黎老师创立了个人直播账号,向公众进行建盏文化科普。黎跃龙先生说:“网络发展给了我们许多机会。我想要向更多的人介绍我们的非遗技术,让更多的人看到建盏的文化价值,这远远比卖一个产品更加重要。”在黎跃龙老师的宣传下,江苏、江西等地的观众也见识到了建盏的价值,并亲身来到黎老师的工作室,深入了解建盏的多样性和文化深度。

③调研市场现状:从消费者反馈到文化传播

建盏是建阳的文化标志,位于当地的特色旅游街区,每周末会定期举办建盏集市,吸引了众多游客。实践团观察到有主播手持移动设备,通过直播向网友介绍建盏与售卖。这样的销售模式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商业活动注入了现代气息。然而,在实地考察中团队成员发现,尽管某些产品在特征上明显指向其他类型的瓷器,它们却仍被冠以建盏之名进行市场销售。这样的行为对建盏文化的整体形象与推广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进一步规范市场,关系到对建盏制作技艺和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通过此次“美丽中国行”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对建盏文化有了更深入地认识,并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技艺地延续,更是文化精神地传递。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领会建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未来,团队将继续关注建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利用专业所学,为这一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文字供稿:陶梦雪、余映月

图片供稿:陈芃卉、余映月、涂心睿


标题:南京林业大学学子深入建阳:探寻非遗建盏的艺术与工艺传承

地址:http://www.fangcetianxia.cn/fzjj/33591.html